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树木间距的原则
据科学统计树木之间间距也是很有讲究的。如果间距过小,会加剧竞争,影响个体生长和发育,同时也浪费经济效益;反之,间距过大,则又可能影响植物的景观效果,同时也会降低生态与使用功能。一、满足树木空间划分的要求
开阔疏朗的树林空间,根据整体空间的大小,可自由确定植物间距,在满足空间透景线的前提下,使植物有充分自由生长的空间。较郁闭的植物空间,以相临两树的树冠连接为好,其间距大小依不同树种生长稳定时期的最大冠幅为准。要创造较开阔的林下空间,以满足浓荫环境下的集体活动的需要,可选择分枝点高的大乔木,间距控制在6.5~14.5m不等;封闭的植物空间则小一些,如设置座椅处间距3米左右即可。
二、满足树木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的要求
2.1树列。树列是指按一定距离,沿直线(或曲线)纵向排列种植的园林树木景观。设计的株距取决于树种特性、环境功能和造景要求,一般乔木间距3~8m,灌木1~5 m,灌木与灌木近距离列植时以彼此留有空隙为准。
2.2行道树。行道树是指按一定间距列植于道路两侧或分车绿带上的乔木景观。其间距大小依据所选的树木类型和设计之初的苗木规格而定。一般为5m,高大乔木也可为6~8 m,总的原则是以成年后树冠能形成较好的郁闭效果为准。
2.3疏林草地。疏林草地是疏林与草地相结合的园林景观。树木间距一般为10~20 m,以不小于成年树树冠直径为准,林间需留出较多的空地,形成草坪或草地。
2.4防护林带。防护林带多应用于周边环境、路边、河滨等地。一般选用1~2种树木,郁闭度较高,多采用"品"字形种植。株距依树种特性而定,一般1~6m。树冠较窄的小乔木株距较小,树冠开展的高大乔木则株距较大。总之,以树木成年后树冠能交接为准。
三、满足树木生物学特性的要求
不同树种生长速度不同,如银杏属于慢生树种,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能形成有效冠幅,所以设计时株距控制在3~4 m即可,而法桐等速生树种,株距可设计为6~8m,甚至更大;不同树种其成年冠幅差异很大,栽植时要考虑树种稳定时期的最大冠幅;还需考虑植物的喜光、耐阴、耐寒、耐旱等生长习性,使之不相互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,如樱花的树干最怕灼热,间距宜小,可以相互遮荫,而桃花喜阳,间距宜大些,附近不能有大树妨碍其生长。另外,树木可通过共生、拮抗等生物现象相互影响,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此因素从而控制合理的植物间距。如豆科植物以及罗汉松、木麻黄、杨梅等树木的根瘤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,间距应适当缩小,而将苹果种在胡桃树附近则苹果会受到胡桃叶分泌物的毒害,故应保持较大的间距。
四、满足景观的要求
按照不同组合方式配置树木时应力求自然协调、有疏有密、有远有近。通过植物间距的控制,丰富植物景观层次;根据园林中对景、障景、透景等设计手法的需要,来确定植物间距,达到整体的和谐;考虑不同类型植物的高低、大小、色彩和形态特征,求得与环境的协调。
五、注意经济效益与经济承受能力
在植物种植设计之初,就要考虑经济因素,通过控制植物的疏密程度来控制植物造价水平,节约植物材料,减少植物的后期养护成本,充分发挥每一株树木的价值。当经济预算较宽松时,考虑适当密植,从而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。名贵的或观赏价值很高的树种,应配置于树丛的边缘或游人可就近欣赏的显著位置,以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。